學習資源推薦
創意教育論壇第2天:跨文化就是教育的未來?
第1部分:李芝蘭教授

講者
李芝蘭教授
主持
胡恩威先生
內容簡介
是日來自本地及海外的講者嘉賓包括: Hartmut Wickert 教授 - 蘇黎世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系系主任; 李六乙先生 -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 李芝蘭教授 -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黃英琦女士 - 創不同協作主席. 四位就「跨文化就是教育的未來?」作出交流討論。 李芝蘭教授表示現代人傾向將複雜東西變簡單,其實應該拯救多元性,正視內在外在的多元性。 來自瑞士的 Prof. Wickert 告訴大家跨越和跨學科是他創辦了一家學院的意念,這學院在香港也有分支,實踐跨文化、環境學習。

胡:昨天的主題談傳統跟教育的關係,今天的主題是跨文化。剛才的片段裡,看到南京的部分。為什麼去南京?講一下背景。其實這次教育論壇是「榮念曾實驗劇場秘笈創意操場計劃」的一部分,計劃由2015年開始,為期兩年,主要目的是發展一個課程,根據中學資歷架構第三級設計,希望這些課程完成後。其他中學或者教育團體,有興趣發展這個校本課程的,可以應用。課程的結構根據劇場的六個元素——身體、聲音、空間、科技、符號及結構,分為六科去發展,構成一個劇場課程。去年辦了一次論壇,這是第二次,有很多專家小組討論這個課程。我們的時間表是於2017年年中前,將課程放上網絡成為網上資源,歡迎有興趣的學校應用。
今天在座的中學老師或者朋友,若果你們的學校有興趣,發展校本課程,可以找我們談,看看我們可以提供什麼協助。我們昨天談傳統,今天談跨文化。香港教育的特色是跨語言,中英雙語、廣東話、普通話,很多跨文化的元素。現在世界潮流談跨文化溝通,究竟它跟教育有什麼關係?今年創意操場的做法是招募18位年青人參加創意操場計劃,他們經歷幾個過程。首先是安排他們去兩星期南京,跟傳統京崑老師和來自亞洲現代藝術,現代舞蹈的朋友,進行很密集的兩星期工作坊。返回香港之後,有一系列的工作坊和課堂。最後,兩個月內發展出一個演出,演出剛剛在兆基創意書院完成,整個課程做兩年研究。我們會提供參考資料給大家,第一是關於課程,根據資歷架構第三級結構的話,需要有什麼內容?師資,有了課程,要有師資去教才是活的。教材,用什麼方法教?器材,最後是設施,譬如學習劇場肢體,需要什麼排練空間?需要什麼配套?我們根據這個模式去發展。
今天很高興,邀請來自不同地方的專家分享,昨天分享了傳統與教育。今天談跨文化,開始之前想有一點創意,比較特別一點,不是那麼死板,邀請了創意操場的朋友介紹四位講者,請這幾位朋友開始。

胡:謝謝幾位同學,論壇正式開始。首先請4位講者每人講約15分鐘,之後有一個討論。第一位請李芝蘭教授。你可以選一個座位。李教授,今天談跨文化,城市大學這幾年有創意媒體課程,招收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學生。你作為規劃,大學發展的領導,你怎樣看跨越文化?怎樣看跨越跟教育的關係?

蘭:好的,謝謝!首先我謝謝Danny邀請我來。先說明一點,我不做領導很久了,但還是可以分享一下。我覺得跨文化是很大,很重要的題目,還有一點,我收到邀請的時候,也問了主辦方,今天要用什麼語言,然後主辦方跟我說什麼語言都可以。反正我只懂得兩三種語言,但是我發現要決定的時候,我真的要想一下,還要花點腦筋。後來我想這個題目是什麼呢?講跨文化,跨文化這內涵,跟我們要討論的主題,跟創意教育的關係。我想假如我什麼都不思考的話,我的母語,我在家裡講話,或是我出去買東西說的話,那肯定是講廣東話的,廣東話是我的母語,就是說我第一文化的範疇,就是廣東話文化。現在我們要講跨文化是不是?我想總得跨一步才行啊,所以我想還是不要用我的母語。儘管我的普通話或英語,肯定沒有我的母語好,所以我想就隨便挑一個吧,我想就講普通話吧。
怎麼講這個題目呢?因為今天的講者在這個領域裡,都是獨當一面的專家,我不是搞藝術的,我也不搞藝術,不搞戲劇,不搞舞台。我過去三年在學校裡,做一些規劃,好像很悶的事情,但我是一個政治學者,我是搞政治學的。其中教的一門課,或自己研究的取向,研究的重點,其實是關於制度變遷,制度變遷或社會變遷是怎麼變的?文化其實就是一種最深層次的制度,我們整天都在談什麼是文化,說白了,文化是最深層次的制度,制度又是什麼呢?制度跟我們的行為或做一個什麼決定,有一個最重要的分別,就是它有很強的持久性,假如一件東西經常變的,變來變去的,我們恐怕就不會叫它制度。文化作為最深層次的制度,文化本身它是有一個……我們過去有一本書,也許部分的年輕朋友沒有聽過,就是文化是超穩定的架構。
文化是超級穩定的一個存在,所以,我們教育是教什麼呢?我們教育最基本的,很多時候小朋友成長的時候,我們其實是教他們一個遊戲規則。講什麼話?吃飯怎麼吃?什麼叫有禮貌?怎麼樣去找工作?長大後怎樣找工作才不會碰很多釘子。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學習,所在社會的很多遊戲規則,其實這也是一個制度,一種文化,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教育很側重的,就是教懂我們的年輕人,包括我們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一套一套的規則,一套一套的文化。文化通常跟我們的社區連在一起的,所以我們學習文化是比較單一的,因為假如你告訴學生,好幾套不一樣的遊戲規則,他肯定會悶,他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儘管你告訴他多元,他到頭來還是會問你,老師你能不能幫助我,把這多元搞成一套,還是要搞成一個綜合的東西出來,他才覺得能夠有所規循,不然的話他就不知道。你邀請我今天來,我究竟要怎麼做,這背後應該重視什麼東西?他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所以人有一個天性,不管你是看到萬物很多種不同顏色,你總要把它歸成一個顏色。譬如說你看見100種顏色,你就會看這是彩色,你會看前面就是彩色,你不會說我看見100種顏色,你會說這是七彩,所以顏色就變成七彩的顏色。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有一個天性就是把複雜變簡單,所以我們才能生活,好像把它簡單化,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就是要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其實把多元拯救回來,在簡單之中把它……簡單其實是我們弄很簡單,其實這個世界一點都不簡單。其實本來就是多元的,我們生出來就是多元的,我一個人其實就有好多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好多面,是不是?我們不會有一個單一的性格,都是有很多面的,所以我們天生出來就是多元。人出來就是複雜的,社會也是複雜的,所以我們怎麼面對自己的多元?其實所謂的多元文化,我自己覺得當然我們現在很強調,我們不同的社區,不同的人群是不是多一點交流?這個我當然同意,我們學校也很重視國際化,我們也重視交換計畫,希望我們的學生送出去,希望招收其他學生過來。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多元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怎麼面向自己的多元性?我們面向社會內部的多元性,我們家庭裡的多元性,假如我們能面向這些內在的多元性,我們會更懂得正視外在的多元性,不然,就好像剛才跟Danny,在這裡也談了幾分鐘,說到現在我們辦很多國際化的活動,辦得不好就變成一個形式,只是一種幻象,有空的架子沒有內涵。因為假如我們不重視內涵的話,你從很遠的地方請來朋友也是沒用的,你沒有很好的交流,也沒有多元性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還是需要從內心之中,正視自己的多元性。假如我們重視多元性,就是對我們傳統教育最重要的顛覆。
我們搞創意教育,一方面要找出多元中間的共通點,不然我們的孩子不知道怎麼生活,但同樣當我們成長的,或說當他懂得的時候,我們要馬上顛覆他,讓他知道一方面準時是重要的,但你不要為了準時丟掉自己的性命。譬如說,假如你面臨一些危機,你就寧願晚到五分鐘,也不要讓自己在過馬路的時候出現什麼意外,或你開車開得很快,因為你很焦慮,快要遲到了,所以有些時候是需要找一個平衡。所以我覺得是這樣,也許我就講到這樣子吧,留多點時間給大家來交流好吧。

胡:謝謝!我應怎樣做?你可以選擇留下或在台下也可以。

蘭:你給我這麼多的選擇,我不知道怎麼選擇好了,是不是?人生還是不要太多選擇好,你告訢我怎樣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