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源推薦
我愛宋詞之好風如水──創作概念(隨筆)五則
榮念曾

歷史和記錄

任何記錄都是一種歷史,任何歷史都是一種記錄。我們不去討論記錄是否能反映實況;我們也不談歷史是否在提供正確的記錄。這裏我們只談談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正規課程好像從來沒有啟發我們去明白甚麼叫記錄。我們的老師好像從來沒有引導我們去分析記錄和實情的關係。也因為這樣,我們對歷史的霸氣愈來愈抗拒,我們和歴史的關係愈來愈抽離;也因為這樣,影響了我們,在面對個人自身歷史認同的時候,愈來愈感性和缺乏辯證。

準則和確實

當我們聽唱片時,除了追求真實的重現,也在尋找準確的完美。錄音室裏音效節奏經過重複加工和剪接,接近完美。所謂完美和真實的自相矛盾,真是一種諷刺。我們在午夜電視台關台之後,常常會見到的色板,其實很有意思;因為它正好是某一類準則的註腳,提醒大家之前的所見的節目聲色是可以調配的虛擬幻象。還有剪接電影時常用的時間倒數板,樂隊正式演奏前首席調音的工序,都是弦外之音。這些「前言後語」式的創作工具和工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內容,本身就可以引發我們去辯證形式和內容,為我們銜接現實和記錄。

劇場和裝置

裝置藝術當初出現,本來除了在對抗畫廊體制及商業制度之外,也有那歸本還原的環保概念。每一次舞台演出其實就是一種裝置藝術,由一個空台回到一個空台。(演出之後,那些台上的裝置去了哪裏?有些借來的物歸原處,有些回到導演的家裏。)劇場裏舞台上下的物流,倒真是一個可以研究的題目。在現代舞台上,我們常常可以當場目睹著物件的出現和消失,物件組合和再組合,角度及位置的角逐,打破了蒙太奇的神話,令裝置的過程本身成為內容。如果觀眾和台前幕後的人士都參與物流的智力角逐遊戲,劇場的意義就更接近現代化。

閲贖和被閱讀(讀書報告三則)

其一:他站在那兒,就像一本書,等著你去翻,去了解。你對他有興趣嗎?他站在那兒的形象,是一本書的封面。一本好書很自然會透過他的封面,發射出他的光芒。但是,也有那種藏在質樸封面背後的書,低調安份地存在。你對他有興趣嗎?是封面吸引你?還是莫名其妙地,你覺得這是一本可以閲讀,可以親近的好書。每個人都像一本書。有的裏外一致,有的封面比內容更引人入勝。也有那種失去了封面的,赤裸裸地站在那兒。裏外一致的或許就是那種再毋須尋求安全感、認同感的那批,因此少了些許戰鬥格局,亦沒有那精緻的包裝和堆砌設計。那麼,失去封画的書呢?其實我是想告訴你,每個人都是一本書。若果,你對他有興趣的話,這是一本交代他個人歷史的書。若果,他對你有興趣的話,那麼這本書可就複雜了:因為它馬上成為一本為你而寫的書。到了有一天,你看完你看得到的部分,開始想看你看不到的部份,可能才是真正閱讀的開始。整個經驗反映出的不單止是他的歷史,亦是你自己的歴史。

其二:他站在 那兒,就像是一本書。一本等著你去翻,去閱讀的書。你越過他,定一定神 ,再回頭,他已經消失在人群中。現實生活裏的書,家裏的書,也有丟在床底下,也有夾在沙發;廁所角落,雜物堆裏,無所不在。當然,絕對有人將書一本一本,由 A 至 Z 排排坐,在裏面組織新秩序。然後是書局和圖書館裏,因為是公眾場合,少了那放肆,一切都高度功能化,到了某個階段,每一本書都彷彿嚴陣以待,隨時和你近身交接。我比較喜歡舊書店,那書堆積如難民營,每本書都似劫後餘生, 差些許回祿或拆骨,用作包花生米小食之類。你踱過順手拿起對眼的就是一種緣分。站在舊書店一角的他,正在 全神翻讀著一部曾經屬於旁人的書;這種姿勢閱讀,大概可以肯定他和這部書的緣分退是有限。沒多久,果然,翻到最後一頁,吁一口氣,將書放回原處。那舊書店老闆,習以為常,眼皮懶抬。你終於看見他越過你,卻回頭看你一眼,好像要看透你的模樣。你避開他的眼光,定一定神,再抬頭看,只剩下他的背影。你只不過是本舊書吧,你對自己說。

其三:你—直在找這樣的一本書。是那樣百讀不厭,愈讀愈有昧道,一面讀一面讀到自己,再讀又讀到自己以外的一切那種。你搬了 N 次家,次次都前後腳,跟足你的左右。你在書的空白地方注滿每次閱讀帶給你的反應。有些是一些私下的注釋,有些是啟發新思路的一些紀錄。當然,還有彷彿亳無關連的符號,串連那隨意的、抒發的意念和感覺。你在字行中,頁與頁之間,封面和封底裏,不斷發掘到新的經驗,累積了你的回應,成為一種對話。這本書的生命力和你在競賽,不,應該是接力賽,你衝前幾步,他又再度出擊。你鍥而不捨地在找。

有人認為你的要求跡近理想,狂熱並帶上宗教色彩,你找的書,若果不是《聖經》,大概是部天書吧。也有人閱讀到你閲讀的方法和程序,用唯物角度看,你在找的是本字典,對,一定是字典。也有人吃吃地笑,說你讀書的態度簡直像是談戀愛:你找書在找對象。若果你有自戀傾向,你找的書大可以是自己寫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