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源推薦
創意教育論壇第1天 — 教育就是實驗/創新傳統?
第2部分:蕭競聰教授
講者
蕭競聰教授
主持
胡恩威先生
內容簡介
分三天進行的創意教育論壇由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監胡恩威先生主持。 第一天請了來自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戲劇系副主任彭蕙蘅老師、泰國Patravadi Theatre的創辦人及藝術總監Patravadi Mejudhon 女士和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蕭競聰教授主講,討論主題是:教育就是實驗/創新傳統? 三位背景和專業很不同的藝術教育工作者分別以自身的經驗講述怎樣培育未來的創意人,反思、優化文化生態。 彭老師説她的口號是:「我不教會演戲的演員,我教能成角的演員」。 蕭教授創辦社會創新設計課程指導學生「城市就是一間博物館」。 Patravadi 老師選擇在華欣辦學,先教學生看樹、種樹,她播放影片介紹她的學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當教師,以藝術方式給學生技能訓練,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 論壇後現場觀眾加入討論,提出一些既有啟發性亦尖銳的問題,也拋出一串可堪繼續思考的疑問。

胡:請第二位講者蕭競聰,阿King。

蕭:你問我?

胡:我問你,你自己講也行了。聽說你是負責課程的,剛剛那位同學問過了,香港代表什麼,請介紹一下你的背景。可能有些人不知道你的背景

蕭:我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教設計,在運作一個名為藝術及設計教育的課程。運作了許多年,初期主要的課程對象為在職教師,後來越來越多設計師,或看似與設計無關的朋友來讀,例如社工。我教學的取向漸漸有所改變,明年的學年,我在籌備一個名為社會創新設計的學科。明年九月,如沒意外應會開學。

胡:是本科生?碩士或本科生?

蕭:是本科生
四年制的。對你來講,傳統……

胡:你辦課程,知道你之前去深水埗,去許多香港的舊區尋找老工藝師。為什麼在設計課程裡引入這些元素?

蕭:其實我準備了一個講法的,本來想有學生在這裡,我想從個人經驗去講,為什麼我由一個學繪畫的學生……我讀大學時主修繪畫,為什麼我喜歡繪畫?我喜歡在一塊白色的畫布上隨意放上不同的圖案和顏色,做出不同的構圖。但我一邊做的時候發現,做來做去都在白色框架之內,慢慢不知道放什麼進去。我開始想,不如我搞雕塑,就算我畫一幅畫出來,觀眾只對著畫看,這是一種傳達意思的平面媒介。後來我開始嘗試搞雕塑,搞雕塑好像多了點滿足感,因為是立體、三維度的創作,由觀眾去看,他觀察雕塑品的時候,亦是三維度的觀察,所以經驗是豐富一點的。但是我一直搞雕塑的時候,發覺亦很局限,我開始想為什麼不在一個空間內創作,就這樣開始搞裝置,由雕塑去到裝置。搞裝置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問題,究竟我放什麼到空間裡?我放什麼到這空間才有意思?我邊做邊發現,如果放東西到一個空間而產生意義。其實這正是博物館在做的事情,博物館組織館內物件,展示已是一種裝置,帶出某一種知識的框架。怎樣組織一些東西,會產生不同知識的看法或內涵,我發覺如果在四方框內,將有意思的東西組織或整理,給它一個框架,這是博物館學的所謂策,Curatorship,策劃內容或知識的一個看法。我回來後繼續想,城市不就是一間博物館,我們在一個城市裡做什麼知識,或怎樣理解城市裡承載的知識,怎樣組織或架構,即是怎樣看一個城市。回答你的問題,我辦民間博物館計劃的組織跟老師傅合作,其實想在這個城市找出知識框架。沒找到框架前,跟師傅零零碎碎的談,搜集他們的個人歷史,甚至他們的工藝歷史,然後以博物館的想法,將搜集回來的資料展示出來。我在一個展覽廳裝置這些知識,或我搜集回來的資料,其實已是教育的工作。許多時我將這些理念帶入學生的家課,要求學生走到城市尋找被遺棄的知識,某程度上這是我在教育上的實驗。但不停地做實驗,如果組織不出一個框架來,其實都是一些十分零碎的資料。

胡:這新的四年課程會教什麼?可以具體分享一下?讀社會創新設計課程會學到什麼?

蕭:這並不是四年課程,而是高級課程

胡:又有新名詞?

蕭:完成副學士,然後兩年的銜接學士

胡:那樣會學到什麼?

蕭:副學士畢業的學生可以報讀……我好像在做宣傳。

胡:不怕,好的東西不怕宣傳。

蕭:副學士學生報讀時,我們希望收不同界別的學生,不單是設計師,可能收社工、教師、藝術家,或讀商業、科技的學生。如果他們有關於社會設計的想像,我們會開放收生,時間到了?

胡:還有五分鐘,足夠的。

蕭:開放了收生,讀副學士的相信已有不同的基礎,或可能沒有。若果有的話,希望他們合作做計劃。

胡:那些計劃可能是什麼?

蕭:我們會與學生一起出外,看看他們究竟在社會上,對設計或新生活的想像有什麼觀察,然後從那些想像出發做設計。我舉一個例子,最近香港有一個很流行的講法-城鄉共生,現在講城鄉共生好像很前衛,其實是復古的物事。城鄉怎樣共生呢?其實可能是一個新的發展,在物流上可能有所改變,可能需要更多農夫,亦需要不同的規劃師幫忙規劃,不同的生態系統或居住系統。從這角度,如果有這些想像之後,我們有機會針對這問題做設計。譬如大家不明白城鄉共生這理念,最簡單看看可否做一個傳意設計,解釋清楚城鄉共生的理念。日前我參加設計營商周,聽到陸恭惠談他們建設源區,把香港的糞便轉化為能源。排洩物,把糞便轉化為能量的一個計劃。現在我們有這樣的設施,有第一個工程處理這事情。但怎樣把這些理念,例如回收廢物、膠袋、廚餘,怎樣把這些理念推廣?其實需要傳意設計師幫忙設計配套,不是只得政府新聞處設計宣傳,這些配套需要社區參與,或設計師在不同的社區參與,做傳意設計或推廣活動。這些推廣活動亦不是由上而下的,而是發動草根階層一起合作,所以社會設計範疇十分著重參與設計,或共同創作的概念。我希望透過課程跟設計師,或不同界別的學生一起去發展新的合作模式和想法。

胡:意思是把一些原有的社會狀態復活?

蕭:未必只是復活,而是把資源聯繫起來。因為我覺得完整的教育,不應劃分為很多不同的學科。大家只懂一種東西,大家應互相効力的,但我們怎樣能做到呢?其實這是一個實驗,既然大學給我兩年的機會做這實驗,我想嘗試看看在這幾年能否做到。

胡:一年有多少學生?

蕭:現在暫時有24個學生

胡:明年開始收24個學生?讀兩年?

蕭:後年如果反應好,可能收30個學生

胡:好的,你有什麼補充?

蕭:之後討論時才補充

胡:好的。謝謝阿King